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文城》中林祥福形象的审美内涵

一、林祥福的形象特征
1.纯粹的“好人”形象

《文城》中主人公林祥福虽出生于富贵人家,但他并不像余华所著另一大作《活着》中的福贵一般纨绔,反倒是勤劳踏实,在待人接物方面总是犹如“谦谦君子”般。虽身份贵为少爷,不仅从小便会下地视察,还时常会与家奴一道前往农田中劳作。农闲时,还会在邻村邻乡的木匠师傅手下拜师学艺,毫无富家少爷般懒惰傲慢的姿态。而对于突如其来的一对陌生年轻男女的借宿,善良的本心让沉寂许久的家中响起了“人间烟火”的气息,即便乡音天差地别,他仍毫无顾忌的接纳了他们。在那个彻夜长谈的夜晚,林祥福与阿强小美这对初次见面的“异乡人”交浅言深。将自己多年来不曾倾诉的话语,一股脑说了出来,还坦言自己算得上方圆百里内的富余之户。在文章的开篇,我们就不难发现,林祥福身上有着不同寻常的优秀品质,他勤劳善良,丝毫没有如同“公子哥”般的高傲。而随着文章的推进,他的“好人”特质还在不断充实丰富。当雨雹的到来不幸砸死了田氏五兄弟的父亲时,林祥福回忆起自己年少时关于死者的记忆,他没有任何犹豫就开始为死者制造棺材。 “小美看着蹲在地上的林祥福,心想这是一个善良的男人”【1】读者也会同小美一般,再次感受到林祥福发自内心的善良。而当林祥福踏上了南下寻妻的路程,他那如流水般的温情和善良也随之一道来到了江南水乡。当他在黄河边不得不与跟了自己多年的毛驴分道扬镳时,他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善心在短短几句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来是不会把你卖掉的,可惜你不能过河,只能留下来。你跟了我五年,五年来耕田、拉磨、乘人、挽车、驮货,你样样在行。”他对一头牲畜的感情是同样深刻的,用铜钱买精料,并为其细细搅拌,可见林祥福对任何一条生命都有着细腻的温柔。更加树立了其作为一个纯粹的“好人”的人物形象。

2.在感情上专注执着

面对小美狠心的欺骗与不负责任的离开,林祥福心中却始终不曾忘却小美,这个令他在寂静孤独的家中复响起生命气息的女人,他始终无法放下对她的爱。在小美第一次离开林祥福,此时的他还未曾想过小美可能离家出走,只是觉得“心里咯噔一下,担心小美是不是走错路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仍没有小美回来的音讯时,他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等到最终发现小美已然偷走了家中近半数财产时,林祥福虽错愕,也曾埋怨懊悔,在夜里嚎啕大哭,但“小美在他记忆里远去的时候,他对小美的怒气也在散去”而当小美带着身孕回到家中时,林祥福仍不顾一切的再次接纳了她,甚至还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网络上有一句俗语叫”他人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他如初恋”,我认为主人公林祥福就非常符合这句话,尽管小美两次不告而别,甚至在女儿生下来之后还是选择了离开,但林祥福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带上女儿踏上千里寻妻之路,如果不是心中对小美炙热而执着的爱,林祥福是绝对不会面对多次不告而别还不曾犹豫的选择原谅小美。此外,林祥福对小美的爱还体现在当他来到了溪镇之后,在陈永乐一家人的帮助下,在溪镇逐渐发家立业,他明明可以选择开始全新的感情生活,但还是决定不娶妻纳妾,这不难体现出林祥福对小美的专一。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个体现林祥福对小美情感上专注的细节,就是他在溪镇遇到了长期做“私窝子”的女人翠萍,他虽然想产生过找翠萍解决生理需求的念头,但最后却都没有成功,这正是因为对小美的感情,使他从心理到生理都没有办法再接受另一个女人。

3.为人仗义孤勇

林祥福的仗义孤勇集中突出体现在来到溪镇之后。当背井离乡的林祥福被有过同样遭遇的陈永良收留之后,他始终怀着感恩之心,与陈永良联手创办木器社,一起将生意做大,有福同享。而当陈永良不得不搬离溪镇,去到万亩荡的齐家村时,林祥福更是直接仗义大方赠予百亩田地。而面对顾益民土匪绑架时,他的孤勇更是展露无遗。只有林祥福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一个人前往,哪怕面对的是凶狠残暴的张一斧。虽然他也曾犹豫,陷入了矛盾与挣扎,但当他看到自己身边那些畏畏缩缩的绅士时,他大义凛然的选择了挺身而出。“这时大家没有了声音,这些体面绅士只是想到张一斧的残暴,已经心惊肉跳了......也知道自己是当仁不让的人选......让他有了惴惴不安之感......林祥福抬起头来,看见那些看重他的眼睛开始躲闪,他轻声说:‘我去。’”这样一番心理描写,不仅写出了林祥福在生死面前选择的挣扎,更增加了他慷慨赴死的可信度,使得其孤勇的性格显得更加鲜活真实。最终,林祥福愤然前往,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顾益民。“死去的林祥福仍然站立,浑身捆绑,仿佛山崖的神态,尖刀还插在耳根那里,他的头微微偏向左侧。”如此极具英雄主义和感染力的赴死神态,让我们更加感受到林祥福无惧死亡,只为了赎回顾益民,义无反顾地孤身赴险,这样一位英雄侠义的孤胆英豪最终从容赴死。

二、林祥福性格特征的成因

1.家庭环境的深植

林祥福出生于富裕之家,父亲是秀才,母亲是举人之女,可谓是出生于一个有着良好知识氛围的家庭,家中还有一百多册线装的书籍,成长于这样一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得林祥福在幼时便饱读诗书,这让他从小便养成了优良的素质。又因为父亲的早逝和母亲的教导,林祥福很小便开始了对于手艺活的学习,不仅会时常下田视察,还会外出拜师学艺,正因为从小有着外出学艺,下田干活的经历,使得他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而从小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无论是勤俭节约还是待人有礼,都在他的性格形成当中种下了萌芽的种子。

而在和小美的相处当中,他又深深的爱上了小美。因为在母亲离去多年后,沉寂的家中已经很久没有新的声音了,小美的到来让家中出现了生机和活力。“母亲去世后沉寂五年的织布机,在另一个女人的手里响了起来”。这对于林祥福来说,是多年没有经历过的体验,所以他对这个名叫小美的女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二人的同居生活当中,小美也很好的扮演了妻子的角色,比如在婚礼当天给林祥福偷偷藏了一盆肉的时候,还有在日常朝夕相处间,都带给了林祥福被爱的感觉,这些共同造就了林祥福对小美深沉的爱。

2.溪镇社会风气的影响

林祥福在经历的了漫长的寻妻之后,最终回到了这个与小美口音相似的地方——溪镇。面对长达十八天的大雪到来时,林祥福背着女儿穿梭在溪镇居民们的家门口,虽然每个人都被这场雪所带来的悲伤的情绪所感染,怀疑着能否活着看到太阳,但当怀抱着女儿的林祥福扣响家门时,她们仍选择将寒冬中的一丝暖流给予这幼小的生命。而林祥福也在这些善良的女人身上,看到了“雪冻的溪镇仍然有着人间气息。”

而在后文,北洋军的一个旅要进城时,在溪镇商会会长顾益民的提前准备下,全城大大小小、各行各业的平民百姓都联合起来,无论是一千多个家庭主妇共同来加紧缝制冬衣,还是妓女们的“献身”,都让溪镇免于北洋军铁蹄的践踏,正如旅长所言“实话相告,我部原想抢劫贵处,顾会长如此仁义,我们又怎能抢得下去”这并不只是顾益民一个人的安排,而是全城百姓的配合下最好的结果。这样一种乡里坊间和睦的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样“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林祥福。

林祥福在溪镇的日子里,经历了龙卷风、暴风雪等自然灾害,也看到了匪患横行下百姓所遭受的摧残,但团结的溪镇人民并没有被困难打败,而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这让在这里生活的林祥福同样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

三、林祥福人物形象的审美内涵

1.为了打破对于乡绅(地主)阶级的固有认知

自近代以来,多年间的文学作品中,乡绅地主阶级往往都是为人民所恶的,他们大多代表着对广大劳苦人民的压榨,是应该被打倒的,但在《文城》中,这一固有认知被打破。林祥福作为富家少爷,一出生就承袭了父亲留下的四百多亩土地和有六间房的宅院,这明确表明林祥福就是地主阶级的儿子,同样也是乡绅或地主。但他却并无传统认知中地主阶级的劣根性,在对待下人的态度上,他全然没有高高在上的地主阶级意识,反而与自己的奴仆成为了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哪怕家财万贯,但仍亲自下地劳动“他像往常一样”。而文中的另一位关键人物,陈永良。虽然他起初只是一介下人,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但在认识了林祥福并与其合作创办了木器社之后,也过上了日渐富裕的日子,更是在得到了林祥福的慷慨赠予下,得到了两百多亩土地从而完成了向乡绅地主阶级的转变。但他同样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发生变化而有所动摇,他仍兢兢业业的生活着。同样有着乡绅地主阶级身份的还有溪镇会长顾益民。《文城》,尤其在文本的后半部分,花了大篇幅来书写这三位乡绅地主阶级的故事,为什么要着重强调他们三位的地主阶级属性,正是为了打破传统认知当中对乡绅地主阶级的固有认知,更是为了从根本上消解颠覆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所谓“十七年文学”期间长期存在的,对乡绅地主的那样一种巧夺豪取、欺男霸女、简直就是无恶不作的“妖魔化”艺术描写定式。【2】而在具体的《文城》文本当中,我们其实不难读出这三位乡绅地主,性格当中几乎看不出所谓“妖魔化”的形象,反倒是其兄弟情义和为民着想的特点得到了较好的展现。

2.对小美执着的爱是行文的助推器

林祥福性格中对于小美坚决的爱成为了行文的线索,没有林祥福为爱千里寻妻,他就不会来到溪镇,更不会遇到陈永良夫妇,也就不会在溪镇发生如此多故事。一切的开端便是小美的到来,她让林祥福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和热情,在与小美的朝夕相处间,他不知不觉爱上了这个女人。即便这个女人两次抛下他离他而去,但他心中那份对小美的坚定而执着的爱驱使着他踏上了未知的寻妻之路。爱是林祥福心中的驱动器,更是文章行进的助推器。林祥福其实在在小美第二次带着身孕归来为其生下女儿之后,本可以再取妻纳妾,以他的家境这并不困难。但他却并没有选择这样做,如果故事在这里因为林祥福的选择重新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那么就不会发生后面的所有种种。因此,林祥福性格中对小美的执着的爱就成为了故事前进的决定性因素,他凭借着对之前小美口音的分析,回到了溪镇这个与之最为相似的地方,而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之后,也不曾停止对小美的寻找。虽然故事的结局不太圆满,但这份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爱,同样完成了其命运,指引着林祥福来到了溪镇,开启了故事的新篇章。

3.突出人性之善、对抗苦难命运的主题

在余华阔别多年后的新作《文城》中,内容上一贯保留着对于苦难的书写,群体上,通过描写诸如雹灾、龙卷风、暴风雪和匪患这类大范围的群体性天灾人祸带给普通百姓的打击,来表达当苦难降临时的痛苦。而在个人的角度,尤其是主人公林祥福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出苦难降临时对人物的打击,更看到了人性中至善的一面,和面对苦难积极斗争的不屈意志。面对自己妻子的背离,林祥福虽也曾无比愤怒,甚至一度在深夜嚎啕大哭,但当身孕在身的小美再次返回时,林祥福却选择了“以德报怨”的态度对待,不仅对其照顾有加,还举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婚礼。而当他预感到小美会再次离开时也只是发誓会“原文”。从根本上来说,正是因为林祥福内心深处的善良,让他没有迁怒于自己的妻子,而是包容和接纳了她。

而在溪镇的日子里,面对凶狠的土匪绑架了顾益民,林祥福不顾个人安危,最终用生命的代价换回了顾益民。对于这份从天而降的苦难,林祥福没有选择逆来顺受,袖手旁观,而是毅然的选择了与命运抗争,当他在一群绅士中站出来的时候,就是他不向命运妥协的最好证明,而他最后的归宿——虽死犹荣。

当然,《文城》中不止有对于苦难命运的反抗,人性的光辉同样在文中熠熠生辉。无论是林祥福自幼勤俭节约,亦或是遇到小美后对其热烈的爱,还是面对好兄弟陈永良一家人的慷慨大方,以及最终舍己为人毅然赴死,这些人性中闪亮的光芒都在林祥福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4.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情义

在《文城》当中,就主人公林祥福来说,他与许多人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如与所爱之人小美之间的爱情,与下人田氏兄弟的主仆情,与陈永良顾益民之间的兄弟情,甚至是与翠萍之间的知己情等等。

这里我想着重分析一下,林祥福与翠屏之间的知己情谊。起初林祥福寻找翠萍是为了解决生理需求,但随着自己和翠萍的交流,他对翠萍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林祥福住在空荡的屋子里,心里也是空空荡荡的。在一个夜晚,他从床上起身,走出屋门和院门,走到了码头那边的私窝子,走过那段嘎吱作响的楼梯。与那位身体纤瘦有着很大眼睛和翘嘴唇的翠屏相对而坐。在煤油灯闪烁的光亮里,林祥福没有说话。”当这一对男女“相顾无相言”的时候,他们好像已然超脱了男女间的世俗关系,上升到了灵魂层面的契合,也正因如此,林祥福才会在决定赴死前,将后事都交给翠萍来处理,这是怎样一种知己情谊,超脱了世俗。

当然,《文城》里描写的极为直白的便是林祥福、陈永良、顾益民三人的兄弟情义。林祥福初入溪镇时遇到的人是陈永良,也是陈永良一家人热情地接待了寒风中的林祥福和林百家,这让许久未曾感受过家的温暖的林祥福对这一家人产生了强烈的好感。面对与自己有过同样经历的异乡人,这两个男人间的情义迅速成长起来,并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情。面对被土匪绑票的陈耀武,林祥福与其生父陈永良二人抢着要去营救,说明他也早已把陈耀武视为几出。还有林祥福“找来”将土地赠予陈永良,都显示出二人间情同手足的情义。而对于溪镇商会会长顾益民,林祥福不仅接受过他的帮助,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顾益民的儿子,实现了两家的联姻,让这份兄弟情上升到了亲情的层面。
2023-09-12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