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安徽工业大学青梧成韵团队:社会实践助力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图为“青梧成韵”团队赴马鞍山分队合照
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全力促进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愈发突出,成为教育领域备受瞩目的关键焦点。近期,安徽工业大学青梧成韵团队传来喜讯,其“基于‘四维度四主体’提升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研究成果正式诞生,为破解这一教育难题带来了新希望与新方向。
此次社会实践聚焦于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提升。为了全面了解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困境,团队成员们踏上了充满挑战的调研之路。他们跨越 6 个省级行政区的 9 个地级市,深入 19 所高校,在不同的校园环境中穿梭。无论是繁华都市的高校,还是地处偏远的院校,都留下了团队成员的身影。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运用了多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先是通过文献研究法,在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资料中梳理、分析,寻找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为自己的研究找准方向。接着,开展半结构式访谈,团队成员与众多新生及相关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在访谈时,他们耐心倾听每一位受访者的心声,累计访谈时长超过 2600 分钟,转录文字约 7.8 万字。这些访谈记录,是新生们真实生活和内心想法的写照。之后,团队借助扎根理论对访谈内容进行细致剖析,提炼出大学新生在学习、人际、心理、生活这 “四维度” 面临的适应问题,以及家长、辅导员、导师、朋辈这 “四主体” 在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中的关键作用。此外,为了获取更广泛的数据支持,团队还发放问卷 2500 余份,回收有效问卷 2072 份。通过对这些问卷的严格分析,为研究结论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图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提升模式经过一系列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团队发现大学新生适应情况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外部因素包括校园环境、教育资源以及各方给予的支持;内部因素则涉及新生自身在学习、心理、人际、生活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新生的性别、年龄、生源地、专业、生活费的差异,也使得他们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例如,东部沿海城市新生整体适应水平较高,艺术类学生在各维度表现突出,这些发现为高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研究还表明,在新生适应体系里,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生活适应这四大维度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家长、辅导员、导师、朋辈这四大主体协同合作,且对不同维度的影响各有侧重,导师在学习适应上发挥关键作用,朋辈则在人际适应方面助力显著。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实际新生访谈
基于扎实的实践调研成果,青梧成韵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策略。在宿舍分配方面,团队设计了一套创新的宿舍分配系统。该系统运用大数据与智能算法,依据新生的个人信息、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多维度数据,精准匹配室友,为新生营造和谐的宿舍氛围,从生活环境上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在 “四维度四主体” 协同模式上,团队也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朋辈辅导层面,构建 “学长导师制”,让学长学姐们发挥榜样作用,给予新生更贴近实际的指导;实施 “三助策略”,帮助新生提升各方面能力;搭建模拟实验室,为新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有效提升新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与生活适应能力。辅导员通过开展微辅导,及时解决新生遇到的问题;组织生活互换体验活动,增进新生之间的理解;定制个性化的成长画像指南,为新生的成长提供明确方向。导师不仅为新生提供学术与职业规划指导,还给予情感关怀,带领他们参与协作项目,激发新生的学术潜能。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家校沟通循环中,与学校共同搭建心灵纽带,给予新生心理支持,稳固新生的心理防线。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丰硕,为高校新生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实用工具。团队成员们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还为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像青梧成韵团队一样,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关注教育问题,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2025-01-26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