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山水经行团队六省调研:解码“两山”转化的中国实践

  在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正从理论构想加速转化为实践行动。为深入探究这一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南京财经大学“山水经行”团队历时一年零两个月,运用“大数据挖掘+田野调查”双轮驱动模式,走访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江苏、贵州6省21市,调研52个国家级及地方山水工程项目,系统揭示“两山”转化的成效、经验与挑战。
  
  调研发现,“两山”转化已在全国多地结出硕果。在浙江瓯江青田,团队观察到“稻鱼共生”系统通过生态循环实现年产值超亿元,印证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增值的深度融合;江西寻乌县废弃矿山修复后,青龙岩景区串联生态旅游与红色文化,带动旅游业收入增长,成为区域经济新引擎。而重庆“地票”制度通过市场化流转建设用地指标,累计为农民创造超百亿元收益,展现了生态价值转化的制度创新潜力。
  
  然而,山水经行团队在六省实地走访中也揭示了深层次矛盾。江西上饶望仙谷矿山修复项目为追求短期效益,大规模移植外来植被并建设硬质景观,但因缺乏长期管护机制,人工植被枯萎、水土流失加剧,暴露出“重建设、轻维护”的普遍困境。浙江安吉全域土地整治项目中,村民土地补偿标准偏低、旅游收益分配机制缺失,导致“生态美了、口袋空了”的失衡现象,凸显民生与生态协同机制的短板。广西北海“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因多学科协作标准缺失,专家团队在红树林补种密度等技术路径上分歧严重,直接延误工程进度,折射出生态修复领域的技术规范与人才支撑不足。
  
  面对挑战,调研团队提出破局思路。在江苏盐城,盐碱地修复与耐盐碱作物功能性食品开发结合的案例表明,差异化产业布局是破解同质化竞争的关键;浙江湖州“两山银行”通过生态资源资产化政策,将土地增值收益反哺村民,为民生与生态协同提供了范本。技术赋能同样不可或缺——江苏潘安湖塌陷地修复项目中,物联网传感器与无人机构建的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水土数据实时追踪与生态修复精准调控,为市场化交易提供了可信数据支撑。
  
  山水经行团队的跨省调研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两山”转化的综合效益。对916份有效问卷的分析显示,受访地区植被覆盖率与空气质量均提升,旅游业收入占比增长14%,本地就业机会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内蒙古呼伦湖“那达慕生态文化节”、山东潍坊齐鲁酒地小镇等案例证明,生态修复与文化价值的深度融合能释放持久活力。
  
  联合国将中国“山水工程”列为首批“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标志着“两山”转化的中国方案获得全球认可。山水经行团队指出,未来需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深化市场化机制创新、强化多学科协同标准建设,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普惠民生、驱动发展的“金山银山”。
  
  从矿山复绿到盐碱地生金,从技术赋能到制度破冰,中国正以系统思维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篇章。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像山水经行团队这样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躬身探索。他们的足迹,不仅丈量着“两山”转化的中国路径,更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东方智慧。
2025-04-14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