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寻脉柳腔”探访传统艺术魅力实践实纪

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和校团委对大学生开展“守正创新担使命,赓续文脉谱华章”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1月25日“寻脉柳腔”实践小分队到即墨柳腔艺术中心和即墨古城进行实地调研。实践调研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调研活动,它旨在挖掘和记录柳腔文化的历史沿革、传承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柳腔,山东即墨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柳腔起源于民间,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贫苦的旧时代,它是即墨人民的主要精神食粮。“寻脉柳腔”实践队到即墨柳腔艺术中心进行实际舞台演出中等问题的探索与探讨。
 
柳腔的产生体现出即墨地区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它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地方戏曲剧种,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柳腔唱腔委婉细腻,优美流畅,语言风趣生动,表演朴实无华,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曲调中有花调、悲调之分。花调欢快舒展,适宜于演喜剧,悲调低沉而缠绵,多用于唱悲哀之戏。板头有慢板、二板、三板、四不像、导板、娃娃、哭迷子等。唱腔中,演员往往一唱就是几十句、上百句,道白很少。伴奏乐器有四胡、二胡、月琴、坠琴、三弦、扬琴、低胡以及笙、箫、唢呐、锣鼓等,再加上柳腔特有的向上翻高8度或6度的尾音“勾勾腔”,唱起来琴音缭绕、乡音浓郁,耐人寻味。通过对柳腔实践的深入探索,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探访过程中实践小分队拜访了即墨区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腔国家级代表性人物传承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风霞关门弟子,袁玲老师,并且与柳腔传承人和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和访谈,老师还让实践团队成员穿上戏服,让大家亲身感受柳腔的魅力柳腔的戏曲唱法和服装道具。
寻脉柳腔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涵盖柳腔文化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点、服饰道具以及相关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全面展现柳腔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态势。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内容覆盖,使得寻脉柳腔实践纪实具有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特征,能够为后续的研究和传承工作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针对寻脉柳腔实践活动,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走访、访谈调查以及观察记录等多种途径。经过对柳腔文化的深入调研,该实践团队还发现了一些核心问题和具体现象。首先,柳腔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年轻人对柳腔的传统形式缺乏兴趣,导致传承人群逐渐老龄化,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其次,柳腔文化在现代文化冲击下,市场需求和表演形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最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柳腔的表演场馆、演出平台和相关保护政策,亟待加强和改进。这些问题的发现,提醒着团队成员柳腔文化传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
柳腔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培养,需要引入学校和社区等多种途径,增加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其次,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柳腔文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柳腔的表演、保护和传承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最后,柳腔文化也应积极与当代文化相结合,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市场定位,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这些启示和意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展望未来,寻脉柳腔实践纪实将进一步深化对柳腔文化的研究,全面呈现其历史渊源和当代价值,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相关研究成果将被广泛应用于柳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推动柳腔表演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寻脉柳腔”实践团队期待通过这一实践纪实的持续开展,为柳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和动力,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2024-02-23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