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三下乡:传承洋县非遗文化,生态赋能乡村振兴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以青年之志助力乡村振兴,长安大学小彩虹研究生志愿服务队“传承洋县非遗文化,生态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高婷婷的指导和带领下,于8月6日至8月11日前往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开展相关调研工作。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调研洋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保护工作,为促进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探寻非遗瑰宝,传承文化精粹
洋县地处秦巴山脉交汇之处,素有“语言杂秦蜀,风俗兼南北”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的宝地,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列入国家级名录5项、省级10项、市级8项、县级72项。
8月7日,实践团队前往洋县文化馆参观学习,通过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的工作人员的讲解,实践队员们对洋县县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工作有了深入了解,洋县佛教音乐、灶火、造纸、蓑衣制作、灯影雕刻、皮影戏等一个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展现在实践队员的面前,实践队员们仿佛穿越历史,与过去对话。
这些传统文化瑰宝不仅展示了洋县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厚文化底蕴。实践队员们在参观后纷纷表示,将持续关注和支持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精髓,谢村黄酒是中国北派黄酒的代表品牌,有着“不喝谢村酒,空往洋州走”的美誉。
8月8日,在谢村镇人民政府党政办主任杨辉主任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走访了“谢村陈全林黄酒”,队员们对谢村陈全林黄酒第九代传承人陈宝文先生进行了采访,并参观了酿造黄酒的工坊,亲身体验了黄酒酿造的传统工艺,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传承的艰辛。通过与陈先生的深入交流,队员们不仅了解了黄酒的制作技艺,也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的重要性。
8月10日,实践队员来到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在公司品控中心周星辰主任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黄酒和白酒的生产、酿造、发酵车间,周主任详细回答了队员们关于生产流程、质量控制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这次参观,队员们对现代酒业的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到传统工艺在现代化生产中的传承与创新。
普通话是国家的通用语言,是文化传承和社会沟通的重要工具。为了推动洋县地区普通话的普及,实践队员们在8月6日至11日期间,走进了当地的社区,开展了普通话推广宣传活动。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队员们了解了居民对普通话的掌握情况。
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8月9日,实践队参观了朱鹮生态园,朱鹮曾因环境恶化一度濒临灭绝,而在洋县发现的野生朱鹮,为全球的生态保护带来了希望。经过42年的不懈努力,如今野外朱鹮种群已恢复至9000多只。
洋县以朱鹮为名片,将文旅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支柱,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以生物多样性、环境友好为基础,带动绿色产业,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来源:长安大学小彩虹研究生志愿服务队“传承洋县非遗文化,生态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
探寻非遗瑰宝,传承文化精粹
洋县地处秦巴山脉交汇之处,素有“语言杂秦蜀,风俗兼南北”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的宝地,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列入国家级名录5项、省级10项、市级8项、县级72项。
8月7日,实践团队前往洋县文化馆参观学习,通过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的工作人员的讲解,实践队员们对洋县县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工作有了深入了解,洋县佛教音乐、灶火、造纸、蓑衣制作、灯影雕刻、皮影戏等一个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展现在实践队员的面前,实践队员们仿佛穿越历史,与过去对话。
这些传统文化瑰宝不仅展示了洋县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厚文化底蕴。实践队员们在参观后纷纷表示,将持续关注和支持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队体验皮影戏 牛可萌供图
寻味谢村黄酒,探秘古韵酿造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精髓,谢村黄酒是中国北派黄酒的代表品牌,有着“不喝谢村酒,空往洋州走”的美誉。
8月8日,在谢村镇人民政府党政办主任杨辉主任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走访了“谢村陈全林黄酒”,队员们对谢村陈全林黄酒第九代传承人陈宝文先生进行了采访,并参观了酿造黄酒的工坊,亲身体验了黄酒酿造的传统工艺,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传承的艰辛。通过与陈先生的深入交流,队员们不仅了解了黄酒的制作技艺,也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的重要性。
8月10日,实践队员来到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在公司品控中心周星辰主任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黄酒和白酒的生产、酿造、发酵车间,周主任详细回答了队员们关于生产流程、质量控制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这次参观,队员们对现代酒业的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到传统工艺在现代化生产中的传承与创新。
实践队采访陈宝文 孙姗供图
实践队品尝白酒 牛可萌供图
推普浸润乡土,生态赋能振兴普通话是国家的通用语言,是文化传承和社会沟通的重要工具。为了推动洋县地区普通话的普及,实践队员们在8月6日至11日期间,走进了当地的社区,开展了普通话推广宣传活动。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队员们了解了居民对普通话的掌握情况。
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8月9日,实践队参观了朱鹮生态园,朱鹮曾因环境恶化一度濒临灭绝,而在洋县发现的野生朱鹮,为全球的生态保护带来了希望。经过42年的不懈努力,如今野外朱鹮种群已恢复至9000多只。
洋县以朱鹮为名片,将文旅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支柱,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以生物多样性、环境友好为基础,带动绿色产业,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实践队宣传普通话 张佳诺供图
实践队近距离观察朱鹮 赵一佳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是一次非遗文化的追寻之旅,也是一次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之行,长大青年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进乡村,争当非遗保护宣传者、绿色生活引领者、美丽乡村建设者,在“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未来将肩负伟大使命,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来源:长安大学小彩虹研究生志愿服务队“传承洋县非遗文化,生态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
2024-08-13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