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我的实践岚山之旅 | 李文清

还记得1月13日,怀揣着期待与些许紧张,我们踏入了岚山区。这里的一切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古老的渔港、热闹的赶海园、充满诗意的风帆广场,每一处景点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穿梭在这些地方,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查阅,仿佛穿越时空,与岚山的过去对话。
在对20位当地群众的结构化访谈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自豪。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岚山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和传统技艺,那些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表达,让我对方言的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连接家乡与游子的情感纽带,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1月20日,方言调查正式拉开帷幕。我们深入基层社区、乡镇,与当地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每一个发音、每一个词汇,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岚山文化深处的大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有些老人对方言的保护意识不强,认为普通话才是未来的趋势,这让我们感到有些担忧。但我们并没有放弃,而是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方言的重要性,分享我们对方言文化的热爱。渐渐地,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积极地配合我们的调查,甚至主动向我们讲述一些方言背后的故事。
借助摄影摄像设备,我们详实记录下了岚山区的特色语音系统与地方词汇。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是我们研究的重要依据,更是未来传承和发展岚山方言文化的宝贵财富。
调研结束后,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成果转化工作中。与岚山区文旅局合作修订《岚山方言与民俗文化符号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我们与文旅局的工作人员密切沟通,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呈现岚山方言文化的特色。从资料的整理、筛选,到内容的编排、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
建立结构化文化资料库,对调研所得数据、图片、音频等资料进行整理分类,这是一项繁琐而又重要的工作。我们仔细地核对每一个信息,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这个过程,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岚山方言文化的内涵。
回顾这段社会实践,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方言文化的深入了解,更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与锻炼。
在沟通能力方面,与当地群众、文旅局工作人员以及团队成员的交流,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团队协作中,我们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每一次的讨论、每一次的合作,都让我们的团队更加团结,也让我明白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次实践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文化传承的信念。方言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岚山方言文化,让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展望未来,我们的方言文化振兴之路还很长。我期待着我们的《岚山方言与民俗文化符号册》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岚山方言的魅力;期待着结构化文化资料库能够为后续的研究和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岚山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期待着我们构建的“文化保护+自媒体ip”的文保新模型能够取得成功,为其他地区的方言文化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到方言文化保护中来,用我们的行动传递对方言文化的热爱,乡音就不会消散,文化的根脉将永远延续。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方言讲好文化故事,为地区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5-02-19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