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山水经行”团队深耕“两山”转化实践解码生态价值实现新路径

  2025年4月,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南京财经大学“山水经行”调研团队历时1年零2个月,足迹遍及浙、赣、皖、黔等6省21个山水工程项目,以“田野调查+大数据挖掘”双轮驱动,为破解生态价值转化难题提供青年智慧,相关建议获多地政府采纳,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一、理念照进现实:“两山”转化面临系统性挑战
  
  从浙江安吉“竹林碳汇”让村民年增收20%,到江西上饶望仙谷废弃矿山变身年接待300万人次的4A级景区,“两山”理念在基层实践中展现强大生命力。然而,团队调研发现,全国山水工程仍面临“点状突破、面状梗阻”困境: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复制安吉碳汇模式时,因植被差异导致核算标准失效;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推广中,出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利益分配失衡。
  
  图为团队在浙江调研时向村委负责人了解何村绿色生态价值实现的基本情况
  
  “当前‘两山’转化存在三大痛点:生态产品分类不足、区域适配机制缺失、长效收益机制薄弱。”团队指出,全国109个典型案例中,仅43.1%项目达“优质”等级,25.7%因技术单一、资金链脆弱面临转型压力。数据背后,是生态本底、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差异带来的“淮南为橘、淮北为枳”难题。
  
  二、山水工程实践:系统性治理的中国探索
  
  在江苏徐州潘安湖,团队见证采煤塌陷地经生态修复后形成2500亩湿地景观,带动文旅产业年产值超5亿元;在安徽巢湖流域,“数字巢湖”项目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技术,水质达标率从65%提升至89%。这些案例揭示,成功的山水工程普遍遵循“生态修复—价值激活—制度创新”三位一体逻辑。
  
  (一)生态修复:从碎片化治理到系统保护
  
  浙江瓯江源头推行“林-菇共育”模式,在保护森林生态的同时,实现林下经济年产值增长120%;河南黑山头玄武岩矿采用“微生物复垦+立体种植”技术,使废弃矿坑植被覆盖率从15%提升至85%。大数据显示,生态要素覆盖度每提升10%,区域GDP增长率可提高1.5个百分点,印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治理的科学性。
  
  (二)价值转化:从生态保护到产业共生
  
  江西赣州寻乌县将矿山修复与光伏农业结合,创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模式,每亩土地综合收益提升300%;浙江湖州试点“生态绿币”机制,将公众治水贡献转化为信用贷款,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生态治理超20亿元。团队发现,社会资本占比每提高20%,项目经济可持续性提升40%,市场化机制成为破局关键。
  
  (三)制度创新:从政策驱动到多元协同
  
  安吉县建成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交易平台,累计交易碳汇量50万吨,带动农民增收1.2亿元;福建南平“生态银行”整合碎片化林权,发行“林票”实现生态资产资本化,相关经验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这些实践标志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渐趋成熟。
  
  图为团队成员与义士塔村村干部们开展座谈会
  
  三、青年团队破局:构建差异化转化路径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山水经行”团队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形成三大创新成果:
  
  (一)首创“五维分类”体系,破解价值核算难题
  
  在传统分类基础上,创新性提出“支持服务类”(如生物多样性维持)与“公共政策类”(如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自然基底+制度赋能”双维框架。贵州喀斯特地区应用该体系后,封山育林带来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被纳入核算,推动碳汇交易溢价30%。
  
  (二)开发“山水指数”评估模型,精准诊断治理效能
  
  从生态修复面积、技术复杂度、产业融合度等维度建立评估指标,将案例分为“优质”“中”“待改进”三类。针对“待改进”项目提出“固本培元型”路径,强化生态基底保护;为“优质”项目设计动态监测预警机制,相关模型已在江苏、贵州等地试点,优化修复方案20余项。
  
  (三)凝练“中国方案”,贡献全球治理智慧
  
  通过深度解析109个案例,团队提炼“大局观统筹、创新性机制、精准化路径、多主体协同、国际化视野”五大核心经验。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江西上饶“矿山修复+文旅开发”模式被纳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案例库,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样本”。
  
  四、青春力量赋能:从调研到实践的闭环落地
  
  调研期间,团队提交的7份政策建议被上饶、贵阳等地方政府采纳,推动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3项;撰写的《“山水工程”实施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等论文,为生态富民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开发的“山水指数”评估模型,已接入全国生态修复成效监测平台。
  
  “在江苏潘安湖,我们看到生态修复如何激活‘黑色煤城’绿色转型;在贵州武陵山区,菌草技术让石漠化土地长出‘经济菇’。”团队负责人贾澳表示,“青年学子既要做‘两山’理念的研究者,更要成为实践的推动者。”截至目前,团队成果获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项,相关提案写入2024年江苏省两会,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媒体报道58次,形成“调研—献策—落地”的闭环效应。
  
  图为团队成员在进一步探讨生态价值实现的研究方向
  
  从竹林碳汇的“生态银行”到矿山修复的“绿色奇迹”,“山水经行”团队的探索印证:当生态治理与技术创新、民生需求深度融合,绿水青山定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如团队在成果中所言:“解码‘两山’转化,本质是重构人与自然的共生逻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上,这群青年正以脚步丈量山河,用智慧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2025-04-14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