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青春数据赋能生态治理 南财 “山水经行” 团队绘就两山转化 “数字蓝图”

  在浙江丽水瓯江源头的青山之间,一群手持无人机和土壤检测仪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南京财经大学“山水经行”团队正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为这片国家级山水工程绘制“生态价值热力图”。这支平均年龄21岁的团队,将经济学、环境科学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交出了一份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的青年答卷。
  
  一、数据穿透:让山水工程“可量化、可追溯”
  
  走进团队的数据分析实验室,3块巨型屏幕实时滚动着全国山水工程的治理数据:安徽巢湖流域植被覆盖率提升12%,江西寻乌废弃矿山光伏板年发电量转化为碳汇交易指标,贵州武陵山区生态旅游收入年增23%……这些数据均来自团队耗时14个月搭建的“中国山水工程数据库”。
  
  “我们用Python爬虫抓取了109个典型案例,每个案例包含政策文件、资金流向、生态效益等37个维度数据。”团队技术骨干王雨航演示着自主开发的数据分析平台,通过BERT自然语言处理模型,他们从2000万字政策文本中提炼出“生态补偿”“数字监管”“产业耦合”三大实践路径。最引人注目的是GIS可视化系统,全国52个山水工程的治理成效在电子地图上实时更新,红色代表生态脆弱区修复进度,绿色标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热点,为国家层面的生态决策提供了微观支撑。
  
  二、田野解码:让学术研究扎根泥土
  
  数据的温度来自田间地头。在江苏太湖流域的湿地修复现场,队员们穿着齐腰高的防水服采集水样,发现“生态修复+渔业转型”模式使渔民年均增收4.2万元;在江西上饶望仙谷,他们用3D建模技术还原矿山修复前后的地貌变化,发现文旅开发使周边村民就业率提升35%。这些微观实践被转化为“政策-企业-农户”三方协同模型。
  
  “在贵州花溪的苗族村寨,我们发现传统梯田的生态价值被低估。”队员钟璐展示着手机里的调研视频,团队通过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帮助当地将梯田景观、农耕文化纳入价值评估,使每亩梯田的生态溢价达1500元。这种“数据采集-模型构建-政策转化”的闭环,让学术研究不再是“空中楼阁”。
  
  三、技术转化:让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团队的创新正在改写生态治理的实践范式。在浙江安吉,他们协助开发的“竹林碳汇数字台账”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一竹一码”溯源,村民凭手机即可查看自家竹林的固碳量,首批2000户农户已通过碳汇交易获得收益;在河南平顶山市,他们设计的“沙澧河流域生态智慧监管平台”,整合200余个水质监测传感器数据,使污染预警效率提升40%,相关技术已进入政府采购流程。
  
  最令人瞩目的是团队提出的“三维转化模型”——针对生态脆弱区的“固本培元型”、生态经济协调区的“共生共进型”、生态价值富集区的“价值升华型”,为不同地区提供了“菜单式”解决方案。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评价:“这群年轻人用数据打通了生态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让国家战略在基层落地有了‘操作指南’。”
  
  四、青春底色:让生态梦想照进现实
  
  在团队的调研笔记里,记录着这样的细节:江西樟涧村的老人第一次看懂“生态资产负债表”时的惊喜,安徽巢湖渔民通过手机查看水质数据时的新奇,贵州留守儿童在“山水小课堂”上画出绿色家园的模样。这些瞬间,成为团队成员持续奋进的动力。
  
  当暮色降临太湖畔,团队成员仍在调试无人机的夜间监测模式。屏幕上,生态修复区的光点渐次亮起,如同散落人间的星河。这群用数据赋能山水的年轻人,正以科技为笔、以实践为墨,在生态文明的画卷上勾勒出最明亮的青春注脚。
  
  
2025-04-14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