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青春与青山的对话:“山水经行”实践团队的“两山”转化新探索

  导语
  
  2005年,浙江余村炸掉矿山、复绿青山的抉择,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破土萌芽。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一理念已成长为全球生态治理的“东方智慧”——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工程铺展山河,109个生态修复案例构建起绿色发展的“中国样本”。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关键节点,“山水经行”实践团队通过“大数据+实地调研”进行了“两山”转化的新探索,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从矿山伤疤到世界标杆:二十年书写生态觉醒史
  
  二十年前,余村的矿炮声震醒了中国对生态文明的思考;二十年后,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山水工程”作为全球生态修复十大旗舰项目之一,向世界展示着东方大地的绿色蝶变。从塞罕坝林场“沙海变林海”的奇迹,到福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中国用系统性的山水工程缝合自然伤疤。研究显示,这类工程实施区域植被覆盖率提升15%-30%,生物多样性恢复速度较传统治理提升3倍,浙江安吉、江西婺源等地更是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产值”,印证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深刻哲理。
  
  解码转化密码:大数据揭开“绿”与“金”的共生法则
  
  当生态产品被正式纳入生产要素市场,如何破解“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的困局?研究团队历时一年零两个月,构建起覆盖全国109个山水工程的数据库,在6省21个田野调查点采集近千份样本,首次提出“3+2”生态产品分类体系。这一创新框架将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政策工具纳入价值链条,为黄土高原的苹果林、武夷山的生态茶园找到了市场坐标。在浙江丽水,全国首个生态信用体系让好山好水可“质押”、可“贷款”,2023年当地生态产品交易额突破80亿元,一条“护绿生金”的路径逐渐清晰。
  
  成长的阵痛:当青山绿水遭遇发展命题
  
  站在二十年的门槛上,“两山”转化仍面临深层挑战。研究揭示,部分地区陷入“绿色短视”,30%的山水工程存在“重建轻管”现象,生态修复投入产出比低于预期;千镇一面的“民宿热”、同质化的“农家乐”,暴露出生态产业创新力的匮乏;而长三角区域仅40%县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更折射出制度协同的短板。正如调研中一位基层干部所言:“把青山变金山,不能靠‘复制粘贴’,而要找到每个地方的生态基因。”
  
  破局新篇:在山水间书写共富答案
  
  面对挑战,“山水经行”时间团队在探索中给出解决方案:在贵州黔东南,刺梨产业让石漠化山地绽放“黄金果”;在江苏南通,15%的护林岗位定向提供给低收入群体,实现“护生态”与“保民生”的双向奔赴。团队建议,未来需构建“生态治理人才矩阵”,推广“生态银行”“碳汇质押”等金融工具,让每一片林、每一方水都成为可度量的绿色资产。值得期待的是,长三角正探索立法协同机制,试图用统一标准打破行政壁垒,让黄河与长江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交响。
  
  结语
  
  二十载时光见证“两山”理念的深刻影响。这一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根基,成为绿色发展的行动纲领。当下,积极探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提升发展“含绿量”与生态“含金量”,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然而,我国“两山”转化进程尚处于探索阶段,诸多挑战横亘在前。唯有坚持系统治理、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方能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2025-04-14 关注: